援外工作纪实 --我们身在异国,不忘使命
为弘扬“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援外精神,让世界各地需要帮助的人共享医疗成果,我院派出多位援外医生。鼠年新年即将到来之际,他们在外的生活如何?又有哪些感悟呢?我院援尼泊尔医生孙昊轩写下了自己的培训心得。
援尼泊尔培训生活随笔
新的一年就要到了,这一年的冬天不同于往日那样被接诊、手术和病历填满。因为现在,我们正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英语,并且认识了一批来自全省各地的新朋友。
援尼前的学习生活就这样开始了。在张鹤婷老师的主持下,所有医疗队员相互熟悉、建立了友谊。尤其还有几位老队员加入队伍,解答了大伙诸多疑问,使大家更快的适应了新的群体生活。卫健委先后组织了垂直极限拓展训练和红色主题革命教育,获益良多。这一个月以来的共同学习和生活中,大家互相帮助,充满了欢声笑语,其乐融融俨然为一家人。此外,大家也着重学习了英语的日常应用。由两位有着丰富经验的英语老师授课,每位队员都很珍惜此次的学习机会,并带着谦虚的态度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投入学习,再辅以开放的心态。大家在课堂上畅所欲言,学习氛围高涨,在不知不觉中提升了英语水平和援尼工作本领。
张鹤婷老师总说,你们出去了,一言一行代表的已不是个人,不是所在医院、也不是省,你们代表的是中国!
回想小时候,对中国的概念是一面国旗,红领巾是国旗的一角,加入少先队就拥有了光荣。我还记得在班主任宣读第一批加入少先队的学生名单时,我用热烈的眼神期盼。然而,没有我。我问:为什么没有我?老师说:你原本可以做得更好,下次再努力吧。我整个人瞬间降至冰点、如坠深渊。挣扎反思了很久才走出来,想代表中国,还差一分拼搏。
上了中学和大学,对中国的概念是中国的文化和历史。从尧舜到隋唐五代、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我因中华文明的灿烂五千年而自豪,也因近代中华支离破碎而神伤。当看到僧格林沁在八里桥带领三千铁骑手持长矛、弓箭,凭着一腔热血的冲锋,最后倒在了英法联军火枪阵地,我痛心疾首。当看到1937年日军攻陷南京,屠杀六个星期,我泣不成声。我不知该问什么,老师说:落后会挨打,科教会兴国。你看现在,我们的神舟五号飞船已准备返航,我们的航天英雄杨利伟,就要回来了。我擦干了眼泪,想代表中国,还需要科学与技术。
后来从医、读硕士,对中国的概念是感受到腾飞的经济,还有偶尔能从电视上看到的壮丽的阅兵式。毕业后走向临床工作,遇到了美丽的妻子,又有了可爱的孩子。每日投身于手术和病历中,提升技术、提高职称,为我的小家庭奋斗着。祖国的概念渐行渐远,很少再拿出来说了。但我万没想到,在我人至中年、身体发胖时,还能迎到一次来自祖国的召唤!接到通知的时候,欣然报名,这次!代表中国!我明白:祖国从未走远,而我,还是那个可以奋然而起的少年!
翻开《河北省援外医疗队通讯》,几十年来,一批又一批援尼泊尔医疗队员,以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挽救生命,解除病痛,为提高受援国人民健康水平做出了卓越贡献,赢得了广大受援国人民的尊敬与爱戴。我省援尼泊尔医疗事业的光荣历史和优良传统,在一代又一代援尼医疗队员中薪火相传,熠熠闪光。弘扬“不畏艰苦,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中国援外医疗队精神,刻苦学习,提升技能,履职尽责,不辱使命,推进援尼医疗工作取得更大成效。
我从中国第13批援尼泊尔医疗队每个人的眼神中可以看出,他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均誓以用自己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为受援国患者服务,践行中国医疗队精神,为推动一带一路倡议、促进中尼友谊做出自己积极的贡献!
中国第13批援尼泊尔医疗队队员 孙昊轩
记于2019年12月30日夜
终语:
少年时的歇斯底里,成年后顿觉幼稚低级。青年时的世界末日,成年后感觉就像输了一场游戏。祖国母亲,你教会我在困难时微笑,在失败时释然,你教会我即使千疮百孔也不怨天尤人,韬光养晦终能重振雄风。但愿此生,不负青春,不负深情,不负岁月流淌,不负春光乍泄,也不负泪流成河。冷雨当酒,秋风当歌,斟一壶岁月,且就人生狂笑几何。以天做被,以地为床,品世间冷暖,此生珍重来日无多。
除了孙昊轩医生以外,我院还有援外队员郭金喜、张跃斌在刚果金执行任务,元旦当天,两位医生通过河北广播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燕赵大医生》栏目介绍了工作情况和工作心得,并向祖国送来祝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