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尼医生演绎手术台上的默契
---记我院援外医生孙昊轩在尼泊尔的工作日常
作为中国(河北)第十三批援尼泊尔医疗队队员的孙昊轩是我院口腔颌面外科的主治医师,他常常用文字记录着自己的援外工作和生活。11月,孙昊轩与尼泊尔当地的医生共同完成了一台历时五小时的手术,让我们一起看看中尼医生在手术台上演绎的默契。

冬日的尼泊尔天朗气清,大块的云朵平铺天际,在地上投下大大的影子,缓缓移动。苍茫浑厚的鱼尾峰静静矗立,夕阳的余晖打在雪线上,给她撒上了淡淡的金色。
就在刚才,我与尼泊尔头颈外科医生卡玛察雅共同完成了一台颌面部恶性肿瘤的摘除手术。手术顺利完成,历时约五个小时。
手术包括原发病灶的切除和颈淋巴结清扫,以及选用同侧的胸大肌皮瓣作为缺失部位的修补。手术步骤繁杂,术区分布着诸多重要的血管神经,手术难度较高。使我印象深刻的部分是,在到了肿瘤将离体时,离断的肌束迅速回缩并大量出血。此时出血位置较深,只有我和卡玛医生具备视野,我们迅速做出反应:吸引、拉勾、钳夹、再吸引、缝扎止血。整个过程顺利流畅,甚至没有任何语言交流。手术结束后,卡玛察雅冲我挺起拇指,我知道这是他为我们配合无间而欣喜。我也回报此礼,并表示希望能再次合作。
此外,我在术中发现病人的口腔卫生管理较差,部分地方存在牙结石,这会极大几率导致术后感染。术前对于口腔卫生的消毒操作亦有改进之处。临别前认真与其交流国内的做法步骤与操作细节。卡玛听得频频点头并和我一起复盘手术,虽然我俩的英语口音都不标准,但借助手机翻译软件,时而加上稍有滑稽的肢体表达,沟通顺畅之余更增添了彼此的距离。
今天的手术虽然很累,也错过了的用餐时间。但我依然觉得精神饱满、充实,像是又打赢了一场战斗,不一样的是,战友换成了隆鼻深目的尼泊尔医生。这里的医疗理念、医疗器械、手术方式与国内还有着较大差距,我今后要做的还有很多。所谓医生无国界,我们的友谊已经上路,还会越走越长。
2020年11月18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