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一线的声音】抗疫日记,那些难忘的记忆(一)
“妈妈,你放心的去打病毒吧,我在家会乖乖的”
--眼底外科,李真

年初自南宫爆发疫情以来,我时刻做好了出征的准备。1月23日是第三次出征南宫,可能我的宝贝孩子先知先觉的,感觉到我又一次要离开她去“打病毒”去了,翻来覆去的睡不着,给我说:”妈妈,你放心的去打病毒吧,我在家会乖乖的听奶奶的话”,瞬间眼泪就湿润了眼眶,突然觉得孩子长大了。这次出征的任务有两个,一个是照顾好三个小妹妹,一个是严格按要求给每个人采好核酸。

来时孙书倩护士长嘱咐我们,这次核酸采集时间紧,任务重,大家要齐心协力。一把椅子一采就是一天,刚结束吃了口饭,就接到通知与之前当天返回不同,这次因抗疫需要必须留在南宫。大家都想早点回家,看看孩子,不过也都很快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既来之则安之,我们会按照安排继续作好每项工作,为南宫人民服务。


很多人问我,你害怕吗,说实在的不害怕是假的,我也是有家庭有孩子的一个普通人,但我想到我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就是护士,想到这些,我还有什么理由不全力以赴!在病毒面前,我没有选择,只有迎上去,才能保护好南宫的人民。
1月27日是我们支援南宫抗疫进驻的第五天,本该又是忙碌的一天,昨天突然接到通知说暂停核酸采集,不知道这个消息对我们来说是好,还是坏,所以只能在宿舍待命。回想这几天的点点滴滴,条件虽然艰苦了些,但有许许多多让我们感动的画面。每次采核酸前,陈院长都会一次又一次的给我们强调做好个人防护,有啥需求及时沟通。给我们准备清肺解毒汤和暖宝宝。每次采核酸,都能及时吃上饭,虽然不是很热,但都是陈院长和建文大哥在外面提前给我们准备好的,让我们第一时间都能吃上饭,有在家一样的感觉,很幸福,干劲儿倍增。


驻扎地信号不好,一直也没有给家里人打过电话。今天抽空去操场上给孩子视个频,孩子说:“妈妈,你啥时候回来,我在家听奶奶话,妈妈,你回来吧”,说完就去床上给我铺床单去了。这期间孩子在电话那头给一直说,妈妈你别挂,不知道是什么样的动力,让一个三周的孩子把床单铺的整整齐齐的。因为信号的原因,孩子在视频那头一直说,妈妈你说话呀,妈妈,你在哪里多喝水,多吃饭,我在家听奶奶话,这时眼眶已湿润,挂了视频。我看到孩子在家里很好,我就放心了,宝贝在家里等着妈妈回家,妈妈爱你呦!
随着时间的推移,核酸采集工作进行的越来越顺利。志愿者跑前跑后,维护秩序,疏导人流,作好各项待采前的准备工作;待采人员听从指挥,积极配合;采集人员认真负责,所有的人都在为阻断疫情尽一份微薄之力。看着确诊人数一天天降下来,心里很高兴,但我们每时每刻都不能松懈。病毒无情,人间有爱,眼院人的守护就像温暖的阳光,照耀着南宫大地,降妖除魔。我也继续为抗击疫情取得胜利,为南宫人民战胜病毒尽一己之力。愿山河无恙,南宫人安康!
“每一场相遇都有意义,每一场经历都是成长”
--眼门诊缪辉

疫情就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我们不同的队伍用着不同的战术,有的队伍进攻,有的队伍防御。许
我们是河北省眼科医院三区第六小组的医护人员,随医院安排在各个辖区为居民做核酸样本采集工作。在这场战斗中,我切实感受到了这场总体战、阻击战的严峻,也看到了许多人在战场上闪闪发光。
每到一个小区采集核酸,与我们直接对接的是这里的包联单位和小区的志愿者们,他们有共产党员、有小区居民、有公务员、有大学生、有物业、有门岗大爷……他们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帮助我们、帮助小区居民解决困难。2021年1月23日,我们小组被分配到南宫市某小区采集样本,幸运的是,今天我可以用我的手机记录下每一个闪光的人。
我们小组的组员有牛倩、王浩、和玮、侯月辉、王佳佳、王宇清,她们都是23日早上5点半从医院出发到的南宫,到达南宫以后直接被分组投入到了工作中。和玮连着倒夜班,没顾上休息就报名赶来;牛倩因为得知自己能来支援南宫,激动的没睡觉。我的组员们都是话不多却特别能干的姑娘,这本来就是我们应该做的事情,却受到了居民和对接单位的一致好评。
南宫市政法委副书记王国庆化身“知心大叔”,一遍一遍嘱咐大家注意防护、嘱咐大家认真仔细,他把工作安排的清清楚楚,给大家加油鼓劲,让这支志愿者队伍能够激情饱满并有条不紊的推进工作。
可爱的乔老师,如果只听声音,根本不会有人想到她已经五十多岁了,她和队员们一起带着我们医务人员爬楼梯、采样本,按年龄我应该叫她一声阿姨,但是当我看到她的工作状态时又觉着喊大姐也不为过。
将来会成为我的同仁的小邢洋,她还是在读的大学生,但是她以专业的水准和当代大学生的最好状态一次又一次的完成了与医务工作者的对接。
大个子鲍晨,我见到他为居民倒垃圾、送中药,跑前跑后……
门岗李大爷帮助居民熬中药,为大爷点个赞! 他不好意思拍照片,只能让大家看看中药锅了。
牛晓娜小姐姐,也不好意思让拍照片,因为她的脖子和脸都因为喷了酒精而发生了过敏,我拍了脖子,她笑笑毫不在意的说,蜕蜕皮就好了。
我们与志愿者们配合默契,用很短的时间就完成了570余人次的核酸样本采集工作,真心感谢志愿者队伍中的每一个人,感谢你们与我们认真对接并鼎力相助、感谢你们为居民们送菜送药提供帮助……
每一场相遇都有意义,每一场经历都是成长,感谢这个战场因为有你们一样的志愿者队伍、感谢每一位医护人员的冲锋陷阵,愿我们身上的点点光芒能够驱散这个战场上的每一点黑暗,终将迎来属于我们的太阳!
“在抗疫的战场上,没有人怕苦,没有人喊累,都是身披铠甲的英雄。”
--眼科门诊刘云
2020年12月31号的跨年夜,朋友圈里满屏的感叹2020年实“鼠”不易,期盼2021年能“牛”转乾坤,计划着跨年活动,憧憬着新的一年。仅隔两天,新冠病毒又一次卷土重来,这一次它袭击了我的家乡—邢台。伴随着新闻里南宫新增两例确诊病历,三例,四例…疫情仿佛给我们的生活又一次按下了暂停键,街道上已经看不到熙熙攘攘的人群和车水马龙的繁忙。全市人民又一次投入了这场紧急的战“疫”中。
今天是我们在南宫的第五天,1月23号,在陈院长的带领下作为医院派出的第5批赴南宫核酸采集人员,在完成一天的工作后临时接到通知全体入住南宫某中学继续承担接下来三次的核酸采集工作,于是大家暂时放下了对父母的担忧,放下了对孩子的思念,放下了对爱人的不舍,没有丝毫怨言,全身心投入到接下来的工作中。
去往宿舍的路上我思绪回到了第一次出发去南宫,是1月16号晚上11点半,睡梦中我接到了护士长打来的电话,“云儿,护理部通知明天早起七点集合到南宫进行核酸采集,咱科去五个人”,顿时困意全无,我和科里的四个姐姐开始在群里一遍遍熟悉咽拭子采集的注意事项,穿脱防护服的标准流程,该准备些什么东西…尽管疫情爆发以来,我们都第一时间递交了去前线的申请,时刻做好了奔赴一线的准备,但真到了这个时候心里还是百感交集。忐忑,因为不知道前线是什么情况,骄傲,因为能为抗击疫情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害怕,因为怕自己出一丁点差错…
次日到达之后,我们迅速开始进入准备工作,帽子,口罩,防护服,鞋套,面屏,每一步都容不得半点马虎…穿戴整齐之后,平日里嘻笑打闹的姐妹,此刻俨然变成了一个个超级英雄。第二次,第三次…一次次在深夜接到出发南宫的电话,一次比一次熟练的穿脱防护服,一次比一次默契的配合,一次比一次规范标准的采样…
虽然手被寒风冻僵到伸不直手指,虽然穿着厚厚的防护服爬楼梯爬到衣服被汗浸湿,虽然有时候被闷的上不来气儿,虽然为了不上厕所而不敢喝水,虽然到下午四点才能顾上匆忙的吃口饭…但当看到南宫人民信任的眼神,当听到小孩子甜甜的一句谢谢阿姨,当90多岁的老奶奶对我说辛苦你了姑娘,当看到医院100名兄弟姐妹毫无怨言的奋战,当看到陈院长一直忙碌仿佛不知疲倦的身影…我的内心始终温暖而坚定。
眼科门诊作为医院的一线科室,疫情爆发以来在院领导的指导下,在科主任和护士长的带领下,全体医务人员一直坚守岗位积极响应疫情防控措施,认真做好预检分诊,严格落实一医一诊一患,宣传抗疫知识,并先后派出7人四次前往南宫、隆尧进行核酸采集工作…
护士长顾红霞放下了两个年幼的孩子,作为领队分别奔赴隆尧、南宫两个疫情一线,核酸采集、发放物资、人员分配…本就繁忙的一线工作期间还心系着科里,利用任何能休息片刻的时间,通过电话、微信协调解决科里的工作,往往想起吃饭时菜已经冰凉,睡觉时已经深夜甚至凌晨。
如今依然奋战在南宫的郭文静自去年疫情爆发以来一直坚守在发热门诊,今年疫情伊始,她更是第一时间报名,早早收拾好了行李,等待医院调配,作为首批赴南宫采核酸人员,她先后5次奔波在南宫至邢台的路上。
还有那个新婚的姑娘,那个舍下年幼孩子的母亲,那个放下年迈父母的儿女…一次次在深夜,在凌晨,接到出发电话,二话不说便冲向战场。
因为5人临时被抽调南宫,科里留守的同事们工作量骤增,院感培训、疫情防控、每日数次的环境物品消毒、每周两次的职工核酸采集…为了保证疫情期间患者正常就诊,没有休息,连班转成为常态。但每个人都没有丝毫怨言,在抗疫的战场上,没有人怕苦,没有人喊累,都是身披铠甲的英雄。
得知我们临时需要入住南宫,姐姐们连夜为我们准备了电热毯,暖宝宝,晾衣绳…吃的穿的用的一应俱全。“你们在前方打仗,我们为你们做好后勤保障”。看着微信里一句句叮嘱,听着电话里姐姐们暖心的问候,望着一箱箱送来的充满爱意的物资,感觉浑身充满了力量。
抛开南丁格尔誓言,抛开苏格拉底誓言,抛开“白衣天使”光环,大家也是普通人,也会劳累,也有害怕,但更多的是作为医务人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让我们坚信着“生命所系,性命相托”的信念,让我们忘记了害怕和苦累。
寒冬阻挡不了春天的脚步,黑夜遮蔽不住黎明的曙光。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一定可以战胜疫情,可以早日结伴而行,可以在街头嘻笑打闹,可以车水马龙,人流不息,可以赏祖国风光,愿山河无恙,人间安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