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助听 共享美好生活
3月3日是第二十五个全国爱耳日,今年的主题是“科技助听,共享美好生活”,着重强调科技在听力保健和听力康复中的重要作用。随着科技的进步,助听器已经从盒式的模拟助听器发展到智能助听器,为听力受损者提供了更多选择和可能。借此机会,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听力障碍和如何选择助听装置的知识。
听力障碍的分类及原因
听力障碍从发病时间上可分成先天性和后天性听力障碍。
先天性听力障碍发生的原因可能是胎儿在母体时因为某些感染或孕妇服用某些药物导致听力损失,或是因父母携带耳聋相关基因遗传而来。
后天性听力障碍的原因有很多:
- 耳部炎症:中耳炎、外耳道炎等炎症疾病;
- 耳部或头部创伤:如爆炸、过度噪音暴露、气压损伤等;
- 耳毒性药物的使用,常见的有氨基甙类抗生素、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利尿剂等;
- 年龄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听力退化导致的老年性耳聋;
- 肿瘤原因;
- 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面对听力障碍,我们如何解决呢?首先是寻找病因,根据不同原因采取不同的治疗策略。比如去除耳部炎症病灶、控制感染,避免大的噪音,停止使用耳毒性药物、手术治疗等等。听力损失严重且以上方法无法提高听力时,我们就要选择合适的助听装置,助听器或人工耳蜗等科技手段来改善听力。
助听器
助听器是一个声音放大器,把收集到的声音转化为电信号,过滤掉杂音后传递到耳内。分耳背式、耳道式和骨导式。助听器的选配依据是患者的听力测试结果。80%以上的老年性耳聋都可以用助听器解决听力障碍,它不仅可以改善听力还可以缓解耳鸣症状。随着科技发展,助听器不仅具有更高的声音放大能力,还具备噪音抑制、方向性拾音等智能功能,使得听障患者能够更清晰地听到声音。
人工耳蜗
人工耳蜗适用于重度以上的听力损失人群,它是把采集到的声音转化为数字信号并通过电极传送到耳蜗,耳蜗的听神经将信号传输至大脑由大脑将其破译为声音。人工耳蜗植入儿童占多数。这些孩子手术后配合言语康复,可以和听力正常的同龄儿童一起接受教育,融入正常的社交生活。
互联网+AI:让听力障碍者感受科技之美
近年来,科技的飞速发展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改善听力障碍的新手段。
互联网技术:借助互联网,可实现远程听力诊断与调试,听障患者可以在家中就接受专业的听力诊断和助听器调试,大大提高了就医的便利性。
无线通讯技术:通过蓝牙、Wi-Fi等无线技术,助听器可以与手机、电视等设备连接,实现声音的直接传输,使得听障患者能够更轻松地理解对话和享受音乐、影视内容。
人工智能技术: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AI+助听器”新产品和新模式不断涌现,人工智能企业、传统家电企业和专业听力设备制造公司也都跨界开始参与助听器的研发制造。这些先进技术被应用于助听器的声音处理中,使得助听器能够更准确地识别并放大需要的声音,同时抑制不需要的噪音。
相信在不远的将来,随着芯片、网络、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不断进步,“科技助听”将为改善听力障碍提供更加强有力的支持,让更多的听障患者感受科技之美,享受美好人生。
专家介绍
李桂芳,副主任医师,医学硕士,硕士生导师。任第一届河北省预防医学会耳聋眩晕防治专业委员会委员;河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第三届耳鼻喉专业委员会委员。擅长耳聋、耳鸣、眩晕疾病的诊断治疗。发表核心期刊和SCI期刊文章6篇,完成邢台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承担一项卫健委课题研究。出诊时间:周四上午耳鸣眩晕门诊
供稿:耳鼻喉科李桂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