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逝者完成“光明”的延续
----邢台市眼科医院开拓眼角膜移植事业当好“光明二传手”
转载《燕赵都市报》专题报道
在邢台市眼科医院院长、党委书记张铭连的“光明”事业中,有一项工作他鼎力支持并参与—— 眼角膜移植。他说,这是一项功德无量的开拓性工作。当眼角膜从捐献者传递到受助者,人们大多习惯感动于捐者的无私和受者的感恩。殊不知,完成这种光明延续的是眼科医院一个不重名利、默然担当的开拓团队。这是一个几乎没有任何私利的事业,他们所努力的一切,只是想帮逝者完成一次生命的延续。“只要有点滴的进步,我们已然知足。”
一、大爱父亲捐献女儿眼角膜
7月19日雨后那个傍晚,家在邯郸涉县的5岁女孩小雨,在雨后央求妈妈带着她去采蘑菇。母亲郭训玲用采来的蘑菇做了一锅鲜汤,母女俩一人喝了一大碗。殊不知,噩梦就此开始。
20日一大早,母女俩就开始喊肚子疼,上吐下泻,平均五六分钟就反复一次。在当地医院,医生初步判断,可能是蘑菇有问题,随即母女俩开始输液。随着病情持续恶化,小雨转到省儿童医院重症监护室,随后,医生告诉小雨的爸爸孟广荣,小雨几乎没有治愈的希望了。无论他再怎么摇医生的胳膊,活蹦乱跳的小雨再也回不来了。在听到医生的话后,父亲孟广荣做出了一个对家人来说犹如“晴天霹雳”的决定,“遗体不往回运了,就地捐给医学机构吧。”在孟广荣的心目中,孩子不能白来,要给这个世界和家人留些念想。
7月25日20时许,邢台市眼科医院角膜科的专家星夜兼程,为小雨做了眼角膜摘除手术后连夜赶回邢台。当日23时,新鲜的眼角膜顺利入库保存。此前,该院已经通知两名急需手术的眼病患者,她们为此已经等了整整一年。邢台35岁的郭女士,左眼失明无法利索干活,这让在工地打工的她被老板辞退。71岁的陈庆华是山东人,双目失明5年,左眼已因病萎缩,不能再进行手术,再等不到眼角膜,右眼也治不好了。
7月26日上午,在邢台市眼科医院角膜病专科,两人在一间手术室进行了眼角膜移植手术,副院长吴彦超亲自主刀。手术进行了一个多小时,两人的手术非常成功,一周后拆线,两人重获光明。
二、医务人员的黄金48小时
“这是今年最近的一次捐献眼角膜,每次我们都严阵以待。”8月26日上午,在邢台市眼科医院眼库,该眼库负责人鲁韶音告诉记者。
在公众将眼光集中在小雨和受捐者身上时,大家似乎忘记了背后的“光明传递者”。
在鲁韶音看来,一旦确定捐献对象,负责眼角膜摘除和移植的眼库团队就时刻准备着,“从捐献者逝世到摘除眼角膜,最佳时间是不超过12小时,而后移植到受体身上,这个时间最佳为48小时。”在整个过程中,院方人员不敢有稍许懈怠,“可以说,星夜兼程,马不停蹄。”
但一路上的辛酸或许只有尝者自知,“或遇大雾,或碰大雪,或赶上晚上,都有可能,都经历过。”
整个过程中最不能拿捏的环节就是捐献者的逝世时间和家属情绪波动,“我们听到病重往往就会赶过去,但有时赶去病人又稍有好转。还有,直系家属的情绪波动,起初说好的志愿捐献,到了之后就变卦,不捐了。没办法,只能折返。”
三、9年来传递光明传递大爱
严格说来,这项事业在邢台市眼科医院肇始于2004年。当年,河北省红十字会眼库在该院设置。
随后,该院在省会石家庄和邢台市进行了两次万人身后捐献角膜的签字仪式,同时利用“爱眼日”和外出义诊的机会向社会发放相关的宣传资料,在全社会营造“身后捐献角膜,奉献人生大爱”的良好氛围。凭借中国一流的眼专科医院的号召力,活动很快取得影响,全省各地民众纷纷来电来函加入到身后捐献角膜志愿者的行列。
2005年3月7日,石家庄幼儿教师曹英兰成为该院有据可查的捐献眼角膜第一人。截至目前,该院已接受眼角膜35对。背后的志愿者队伍或许还要更庞大,根据最新统计,报名志愿人数达到第510人。“起初做这项事业的初衷就是感觉捐献眼角膜肯定是大势所趋”,26日上午,这项事业的草创者,如今的邢台眼科医院主管副院长吴彦超向记者回忆到,当时就想到这条路走得不会太快,但之所以能坚持下来,除了团队本身固有的对公益性的秉承和热情外,也离不开院方的大力支持。“这项事业对医院几乎无利可图,我们希望的是让眼角膜捐献成为一种社会风尚,实现光明传递、爱的传递。”省人大代表、邢台市眼科医院党委书记、院长张铭连如是说。
四、愿意帮助更多人重见光明
记者了解到,当医护人员将两名受助者成功移植小雨眼角膜的消息告诉小雨爸爸孟广荣后,电话另一端的声音哽咽:“好,好,让她们好好替我女儿活吧,我祝她们早点康复,好好看看这个世界。”而作为受体的山东省71岁的陈庆华则感喟到:“今后,我要替小雨好好活。我会一辈子记住小雨,一个和自己重孙子差不多大的女孩。”“捐献者都是让人感动的主角,他们中有平民,有干部,有老人,也有孩子,身份各异,年龄不同,但不变的是都有一颗大善之心。”吴彦超告诉记者。
9年坚持,除了感动,还有欣慰,“我们觉得这是在帮助逝者完成愿望,当看到逝者的生命以另一种形式延续时,我们备感欣慰。而这,也是我们乐见的一种良性循环。”鲁韶音向记者介绍到。
这条路或许还要走更长的时间。
小雨捐献的眼角膜,让两名受助者重获光明,也让两个家庭重新走上了正轨,但还有更多的人需要眼角膜来重获光明。
据鲁韶音介绍,角膜病是主要的致盲眼病之一。绝大多数是9岁以下的儿童以及40-69岁年龄阶段的人群,而复明的唯一手段就是进行角膜移植。传统的“全尸”观念是阻碍眼角膜捐献的重要因素。由于眼角膜的捐献者太少,眼库里的眼角膜一直是“零库存”,很多失明者目前只能在黑暗中苦苦等待,很多人在等待中失去了复明的机会。她表示,希望有更多心存大爱的人,身后能捐献出自己的眼角膜。“应该说,与几年前相比,捐献眼角膜的人也越来越多,这就是我们继续坚持下去的动因。未来的时间内,十年,二十年,或许五十年,只要每个时间节点有点滴进步,能帮助更多的人传递光明,我们就已然知足。”张铭连说。
相关链接
邢台眼科医院109岁了
邢台市眼科医院(河北省眼病治疗中心)始建于清光绪30年(1904年),是中国建院最早、规模最大的眼专科医疗机构之一,现已发展成为以眼科为重点,以口腔、耳鼻喉科为特色,集医疗、教、研和急救、预防、保健于一体的公立三级专科医院。医院设有河北省眼科研究所、河北省眼科学重点实验室、河北省眼科司法医学鉴定中心、河北省防盲指导组办公室、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科研、教学机构。眼科为河北省重点学科,中医眼科为国家“十二五”重点中医专科、重点学科建设单位和国家临床重点专科,耳鼻喉科为河北省重点发展学科,口腔科为邢台市重点学科。年门诊量达40万余人次,住院患者2万余人次,手术3万余例。患者来自晋、冀、鲁、豫、京、津、川、陕、鄂等29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是邢台市和河北省对外宣传交流的重要窗口单位之一。
目前医院建筑面积30000多平方米,开放床位430张,设有11个临床病区19个专业病组,并设眼科实验室、青光眼实验室、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在角膜病、白内障、青光眼、玻璃体视网膜病、眼眶病、斜视弱视、眼外伤的治疗,中医、中西医结合诊治葡萄膜病、眼底病方面处于国内先进水平。医院先后荣获“全国三项康复工作先进单位”、“全国百姓放心示范医院”、“全国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全国巾帼建功文明岗”、“河北省先进集体”、“河北省文明单位”等称号。
医院现有职工770余人,其中高级技术职称人员143人,中级技术职称人员209人,全日制教育医学博士、医学硕士90余人,有15人获国务院政府特贴专家、省管优秀专家、市管优秀专家等称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