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壳里雕花”的大医生——专访河北省眼科医院糖尿病眼病科主任王伟
2024年11月14日,是第18个联合国糖尿病日,河北省眼科医院糖尿病眼病科主任王伟接受了本地头条的专访。
王伟,糖尿病眼病科主任,是“河北省三、三、三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才,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眼病公益基金专业委员会常委,河北省老年医学会眼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河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眼科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河北省预防医学会眼病防治及近视防控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河北省医学会眼科分会眼底病学组副组长,“燕赵大医生” 特约顾问。她1991年7月毕业于河北医科大学,2001至2002年作为河北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参加河北省卫生厅在复旦大学举办的研修班学习,2002-2005年在天津医科大学学习,获眼科学硕士学位。2006年作为访问学者在新加坡国立眼科中心访问学习。她先后完成了数万例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在国家核心期刊及SCI收录期刊发表论著30余篇,参与编写了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2部眼科学专著:《糖尿病眼病》、《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及光学影像诊断》,作为主研人完成课题"超声乳化联合玻璃体切除术治疗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填补了天津市空白;作为第一主研人完成了"玻璃体切除联合眼内注药治疗内源性眼内炎"的科研成果,并获得河北省医学科技进步一等奖、河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作为一个荣誉等身、著作等身的人,王伟主任却是一个温婉、知性的形象。和病人谈起病情,她总是细声细语、倍加关心。但做起手术来,她却是不知疲倦的“女超人”,她工作了33年,手术也做了33年。用她自己的话说,除了钻研学术、做手术之外,她没有其他的兴趣和爱好了。只要坐在手术台,她就能找到那种聚精会神、心无旁骛的状态,时间仿佛也被拉慢了,而她却感觉只过了十几分钟。所以很多人开玩笑说,怪不得她快60岁的人,但看着却只有50岁,是因为她太专心于手术了,把时间都给变慢了。
专心致志,数十年磨一剑
一个医院眼底病的诊疗水平,代表着医院的整体水平。一个医院的水平体现,不是你做多少例白内障、多少例青光眼,而是你有多少疑难的眼底疾病能做、能治疗。眼底玻璃体切割手术,是一些复杂眼底疾病唯一的治疗方法。玻璃体切割手术是眼科手术的天花板,也是眼科为数不多的最主要的四级手术,四级是难度最高的级别。一个住院医只能做一级手术,而四级手术就必须是正高才能做,而王伟,就是眼科医院里为数不多能做四级手术的人。
医院里神经外科和眼底视网膜都属显微手术,不能光靠眼看,还要借助显微镜才能实施。现在用的显微镜是超广角系统,就是在显微镜上,放了一个非接触的眼底镜,手术时患者躺着镜子放下,通过显微镜能看到眼底大概160度范围,医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为患者进行的手术。做眼底手术,至少需要一小时以上,复杂的能到两个多三个小时。医生要通过显微镜,把粘连在眼底视网膜上的增殖膜剥离并取出。其实视网膜就是大脑的延续,和脑组织是一样,最粗的血管比头发丝还细,其手术难度比脑外科手术还要精细。而王伟就是在这种复杂的手术中成长出来的。这种手术难度就类似在鸡蛋壳里雕花,而蛋壳还不能出现任何破损。
王伟之所以能练就如此精湛的技艺,是和她工作中的苦练密不可分的。频繁的眼底视网膜手术,最累的还不是精神,而是两个胳膊,需要长时间紧绷着才能完成手术。工作最累时,她两个胳膊都抬不起来。当时正值夏天,她连裙子都穿不了,因为胳膊疼得连拉链都拉不上,只能穿了一夏天裤子。最后疼得实在坚持不住,才申请买了把椅子,手术时可以把胳膊架上去,疼痛果然缓解了很多。就这样,王伟每天还在坚持着出门诊、做手术、带新人,每周的手术量都在二十台以上。
王伟性格中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凡事认真,力求最好,绝不服输。这个性格体现在她的工作上,更体现在她的学习上。2001年到上海复旦进修,一年时间,她体重就减了十斤。用她的话说,基本上没见过上海的太阳。当时王伟刚三十出头,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在上海,她每天早上7点骑去医院,晚上8、9点才回去,回去之后还要学习英语,所以每天听着英语入睡、听着英语起床。没有星期天,繁重的工作和学习每天都是周而复始。于是,她从去时候的90多斤,变成了回来后的80多斤,体重减下去了,但知识却增长了。
医者仁心
作为一个医生,王伟主任总是把疾病的预防放到第一位。就拿糖尿病来说,王伟主任平时总是对病人说,一定要注意科学用药,防止病情加重。她说,在20岁到70岁人群中,第一致盲病就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现在中国有1.4亿糖尿病患者,每三个人中就会有一个人发生糖尿病视网疾病,比例非常高。其中有1/3的人中心视力受损,每三个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中,就有一个黄斑水肿,视力会受影响。而糖尿病患者的失明风险要比正常人高25倍,这是一个非常恐怖的数字,所以加强预防、科学控制糖尿病的病情发展,才是造福患者家庭的头等大事。
她经常教育科室的年轻医生:一定要站在患者的角度思考问题,自己不想要的态度、自己感觉繁琐的流程、自己都看不惯的氛围,就不要让患者去接受。凡事换位思考,明白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的道理,发自内心接纳病人。病人有时会和医生耍性子、会着急,要理解他,因为此时他是病体,不能拿正常人的标准对待他,所以要多担待病人。既然选择了这一行,就得有爱心,在你职业生涯中把爱心培养出来,因为有爱心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医者。
王伟说,自己最早对此也没有觉察。还是刚上班不久,有一次爱人陪她值班,她去换药,爱人听到她和患者的对话,就和她说:你跟别人说话怎么这么厉害?王伟说自己没觉得啊,爱人说你是习惯了,所以你没感觉,但病人会受影响的。这句话给年轻的王伟当头一记警钟,从此后,她会特别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发自内心地关爱、照顾每一位患者。
王伟说她记忆最深的一个患者,是内丘山里一个七八岁的孩子。那还是在老院区的时候,当时孩子一个眼睛已经不行了,之前科里两位主任已经分别给孩子做过手术,已经不能再做了。于是就跟患者说让他去北京,但孩子家很困难,又是巨大裂孔视网膜脱离,去不起。当时王伟刚开手术五、六年,看到患者可怜,就主动找到主任,请求自己给患者做手术。主任同意了,于是她万分小心地为患者做了手术。手术很成功,到现在已经二十多年了,通过手术,孩子保住了眼睛,到现在还有0.1的视力,别看视力微弱,但能够让患者生活自食其力,家人有更多的精力打理生活。当时王伟第一次见到这个孩子时就感觉这个孩子很自卑,因为他另一个眼球完全坏掉了,非常难看,就自己留着长头发盖着眼睛。当时他农村的父母没觉得有什么事,但王伟敏锐地发现,如果长期如此,孩子心理会出问题的,于是就和孩子父亲说,给孩子这只眼睛做一个结膜遮盖吧,当时只需要几十块钱,但对孩子来说,却能解决他自卑的大问题。
现在,当年的孩子已经结婚生子,有了两个姑娘,老大都已经上学了。他父母在家开了养鸡场,他自己学了兽医,还卖兽药,一家人生活得其乐融融。现在,他还经常来医院复查,每次都会专门来见王伟表示感谢,一来就说:王主任,多亏你救了我,不然就没有我现在的生活!目前,这对医生和患者已经处成亲戚了,山里刚收的小米、大南瓜、过年蒸的豆包,都要给王主任拿来尝尝。
像这样经王主任手术10年、20年以上没并发症、没有复发的患者还很多,多到连她自己都记不清,但患者却记得她,记得那个给他们送来光明的人。
专心致志钻技艺,认认真真做学问,一片真心为患者,彻彻底底扫病魔。王伟,就是这样一位平凡且非凡的医生,爱他人就像爱自己一样的医生,一心为患者的医生,工作忘我不知疲倦的医生。她正在用自己的技艺、热情、操守,引领、带动着团队,走向生命更高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