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禁毒宣传月】守护青春 远离毒品——防范青少年药物滥用
6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颁布实施日,6月3日是“虎门销烟纪念日”,6月26日是“国际禁毒日”。在2025年第15个全民禁毒宣传月,让我们聚焦青少年药物滥用问题,以警惕之心、科学之策,全力守护每一份纯净的青春。
一、揭开毒品的“神秘面纱”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毒品是指鸦片、海洛因、甲基苯丙胺(“冰毒”)、吗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国家规定管制的其他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
注意: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就像拥有“双面人生”的神秘角色,是天使与魔鬼的矛盾综合体。“使用”和“滥用”也仅一字之差。在合法用途内,它们是治病救人的良药,帮助患者摆脱病痛;但一旦被滥用,就会瞬间“黑化”,沦为侵蚀健康、摧毁人生的毒品。
二、毒品危害:一场全方位的“致命风暴”
(1)对个人:健康的“无情杀手”
吸毒对身体健康的危害堪称毁灭性打击。它如同一个“超级破坏王”,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对大脑、心脏、肝肾等重要器官进行疯狂破坏。同时,它还会大幅降低免疫系统功能,让艾滋病等传染病趁虚而入。更可怕的是,吸毒会使人体产生强烈的生理依赖,一旦停药,就会出现呕吐、抽搐等痛苦不堪的戒断症状。此外,吸毒还会扭曲人格,让曾经善良的人变得自私冷漠,引发抑郁、焦虑等一系列心理问题,甚至因幻觉出现自残、伤人等极端行为。
(2)对家庭:幸福的“无情摧毁者”
毒品对家庭的破坏是巨大而持久的。它会让一个原本幸福美满的家庭迅速陷入贫困负债的困境,吸毒者往往会丧失责任感,引发家暴、离婚等一系列家庭矛盾。而对于孕妇来说,吸毒更是会对胎儿健康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害,让无辜的小生命从一出生就面临健康危机。
(3)对社会:秩序的“疯狂搅局者”
吸毒就像一颗“社会毒瘤”,会诱发各种犯罪行为,严重破坏正常的社会和经济秩序,影响社会稳定。它还会助长腐败、赌博等不良现象。
三、青少年防毒禁毒“四大法宝”
(1)筑牢知识防线:做禁毒“明白人”
青少年要主动学习禁毒知识,牢记毒品的定义、吸毒的成瘾性及危害,以及吸毒违法、贩毒犯罪的严重法律后果。
(2)提高警惕意识:坚决对毒品说“不”
永远不尝第一口,不要相信“吸一口没事”的谎言。一旦迈出错误的第一步,就可能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3)慎重选择朋友:远离“危险社交圈”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青少年要慎重交友,避免在朋友的怂恿下坠入毒品深渊。不要与吸毒者、贩毒者为伍,也不要接受有吸毒劣迹的人送的香烟,时刻保护好自己。
(4)远离不良场所:坚守健康生活圈
避免涉足管理混乱、存在黄赌毒等不良行为的场所。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不盲目追求享受、寻求刺激、赶时髦,不听信毒品能治病、解脱烦恼等骗局。
四、警惕毒品的“甜蜜陷阱”
在青少年的认知中,毒品往往被等同于海洛因、冰毒等违禁品,却常常忽略那些披着“合法外衣”的潜在威胁。像含有可待因的止咳糖浆、含麻黄碱的复方感冒药、用于镇痛的曲马多,以及含阿片粉的甘草片等,这些本是治病救人的麻精药品,一旦脱离医嘱超剂量使用,就会变成侵蚀健康的成瘾“恶魔”。
真实案例令人触目惊心:在因误用止咳药水成瘾的青少年群体中,超六成最初竟是出于“提神醒脑”“缓解压力”的错误尝试。更可恶的是,部分不法分子抓住青少年喜好,将成瘾性物质混入奶茶、跳跳糖等零食,用甜蜜的伪装设下陷阱,引诱缺乏社会经验的孩子上钩。
在此,特别提醒青少年及监护人:一定要高度警惕毒品的“伪装术”!既要认清麻精药品滥用的成瘾风险,杜绝非医嘱超剂量使用;也要对街头“免费零食”“新奇饮料”保持戒心,别让一时的好奇,成为一生的遗憾!让我们携手行动起来,共同守护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向毒品“伪装者”坚决说不!
供稿:药剂科贾佩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