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爱牙日】“甜蜜”的陷阱:糖与口腔健康的爱恨情仇
2025年9月20日是第37个“全国爱牙日”,今年的主题是“口腔健康 全身健康——减糖控体重 护牙促健康”,直接将“糖”和“口腔健康”的关系推到了台前,看似给生活增添滋味的“糖”,对口腔健康而言,却藏着不少的“甜蜜陷阱”,今天咱们就来聊聊两者之间的“爱恨情仇”。
一、吃糖时,口腔里正在“打仗”?
你以为咬下一口蛋糕、吸一口奶茶,只是嘴巴过个瘾?错!其实口腔里早已开启“细菌狂欢模式”。口腔里天生住着一群“坏细菌”(比如变形链球菌),它们没啥别的爱好,就是特别爱吃糖。当糖进入口腔,这些细菌会立刻围上来,把糖分解成乳酸、乙酸等酸性物质,相当于在牙齿表面“泼酸”。
正常人群口腔pH值(酸碱度)约为6.5-7.5,呈弱碱性,但进食后开始酸化,pH值逐渐降低,一旦低于5.5,牙齿最外层的保护层——牙釉质,就会开始被腐蚀,这个过程叫“脱矿”。更麻烦的是,糖还会帮细菌“筑巢”:分解糖产生的黏性物质,会让细菌抱团形成牙菌斑,牢牢粘在牙齿表面。牙菌斑里的细菌持续产酸,时间一长,牙上就被蛀出了小洞——这就是蛀牙(龋齿)的由来。
二、水果、米饭里也有糖,也要戒吗?
先别慌!不是所有糖都是“反派”,关键看它是哪种糖。世界卫生组织(WHO)把糖分成两种:
非游离糖:指天然存在于食物里的糖,比如新鲜苹果里的果糖、牛奶里的乳糖、米饭里的淀粉(淀粉最终会分解为糖),这类糖释放慢、吸收缓,对口腔的刺激小,还能提供营养”。
游离糖:这才是真正的“口腔杀手”!包括食品加工时额外加的白砂糖、葡萄糖、果葡糖浆,还有纯果汁(水果榨汁后,纤维没了,糖直接释放)、蜂蜜里的糖。它们能被细菌快速利用,短时间内产生大量酸性物质,对口腔健康非常有害。
WHO建议:每天游离糖摄入最好不超过总能量的10%(按每天2000千卡算,约等于50克糖,相当于10块方糖),如果能控制在5%以内(约25克糖,5块方糖)就更健康。但现实中,一罐330ml可乐就含有约37克糖,一小杯珍珠奶茶含糖量可能超过40,这意味着随便吃点甜食,就容易突破每日游离糖的建议摄入上限。需要注意的是,2岁以下婴幼儿应避免摄入游离糖。
三、4招教你“快乐吃糖,健康护牙”
完全戒糖不现实,也没必要,这4个方法能帮你平衡“甜蜜”和“健康”:
1、学会看配料表,避开“隐形糖”
买食品时先看配料表,如果白砂糖、麦芽糖、果葡糖浆、玉米糖浆等排在前三位,说明含糖量高,尽量少买。有些“健康麦片”“低糖饼干”,其实藏了不少糖。
2、集中吃糖,减少侵蚀频率
别在两餐之间频繁吃甜食(比如上午吃蛋糕、下午喝奶茶),这样会让牙齿反复处于酸性环境中,根本没时间修复。建议饭后吃甜食,此时口腔有唾液分泌,能帮助中和酸性物质,减少伤害。
3、用“代糖”当替身,但别过量
馋甜的时候,可选含木糖醇、赤藓糖醇等代糖的产品,这些代糖几乎不能被口腔细菌分解,不会产酸,甚至还能抑制细菌生长。但要注意,代糖食品也可能有其他添加剂,不能无节制吃。
4、基础护牙别偷懒,定期检查是关键
吃完甜食后,及时用清水或淡盐水漱口;早晚用含氟牙膏刷够2分钟,晚上刷牙后不再进食;每天至少用牙线清理牙缝1次,清理牙缝死角。最重要的是,每年去专业的口腔医院做1-2次检查,早发现早治疗。
“控糖护牙”不是要告别甜蜜,而是学会如何与糖和平共处。拥有健康的牙齿,才能让我们放心享受每一份甜,也能为全身健康打下好基础。今年爱牙日,咱们就从“会吃糖”开始吧!
供稿:口腔内科程瑞卿、宣传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