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红纱丽情系高山王国
——牛城援尼医生吕淑珍2年完成近三百台手术
2014年4月25日,《牛城晚报》A3版对我院支援尼泊尔医生吕淑珍的先进事迹进行了整版报道,现将原文转发如下,供全院人员学习共勉。
提示:“领略着尼泊尔美丽的自然风光,呼吸着医院驻地新鲜的空气,也目睹了尼泊尔人民的善良朴实,但是我时刻没有放松,相反地却感觉到自己肩上的重任。”这是吕淑珍初到尼泊尔时写下的一段文字。
时光慢慢流逝,在尼泊尔的两年间,她用高尚的医德和医术证明了中国医务工作者的优秀和坚忍,她在把爱心种植在患者心中,把中国和平友好的种子撒播在异国土地上的同时,也收获了异国人民的浓浓友情。
●人物档案●
吕淑珍,河北省眼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主任医师,从事口颌面外科工作23年。
2012年度,被评为国家优秀援外工作者。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间,吕淑珍受卫生部派遣,作为中国第七批援尼泊尔医疗队队员,到该国巴拉特普尔市的BP柯依拉蜡纪念肿瘤医院工作两年。
一双期盼的眼神 接下复杂手术
她记得很清楚,2012年8月2日是非手术日。上午查房时,她见到患病的23岁尼泊尔小伙子阿尼尔。小伙子右侧腮腺区有一个已经长了3年的肿块,安排在第二天手术。
小伙子阿尼尔说,自己还没有结婚,希望手术做得漂亮些,脸上尽量不要看出疤痕,这样的手术要求,对于该院医生来说有困难。由于言语不通,阿尼尔一直双手合十,用期盼的眼神看着吕淑珍,口里不停地反复念叨着尼泊尔语“帮帮我”。
最终,吕淑珍接下了这台复杂手术。为了满足小伙子的要求,吕淑珍在术前参阅了大量书籍,直到深夜,第二天手术进展得非常顺利。术后三天打开伤口换药时,科里所有的医生护士都来围观,看到打开后的伤口,一律竖起大拇指称赞:“Nice!Nice!”阿尼尔也拿起早就预备好的镜子照了又照,露出了满意的笑容,并用尼泊尔语不断地说“谢谢!谢谢!”
吕淑珍和她的同事用精湛的医术和敬业精神感染了患者和家属,尽管言语不通,但走在路上,或者前往卖菜市场里,许多尼泊尔人见到中国医生,一定会双手合十用尼泊尔语虔诚地问好。
“每到这时,我就深刻地体会到了身为医者成功解除患者疾苦的责任,我想尽我的力量做点事。”吕淑珍说。
一声无奈的叹息 决心授之以渔
作为一家肿瘤专科医院,吕淑珍所在的巴拉特普尔市BP柯依拉蜡肿瘤医院接纳着来自尼泊尔各地的患者。一周三个手术日,每次手术日要持续7到9个小时,每次术后她都累得筋疲力尽,两年时间,她完成了近三百台手术。
一次,吕淑珍发现,科里的一位医生情绪不高,一直在叹气。问起来,原来那位医生怕吕淑珍援尼结束后,医院仍会处于缺乏高技能医生的状态。吕淑珍意识到,在注重授之以鱼时,更要兼顾授之以渔,培养当地医生,留下一支“带不走的整形外科队伍”。
吕淑珍经常不厌其烦的指导其他医生的手术,为当地医生做示范性手术。该院的医生Dilip、Anli、Arma称她为老师,遇到解决不了的难题,经常找她交流、请教。甚至于除了耳鼻喉头颈外科的工作外,吕淑珍还经常被请到其他科室做修复重建手术。
“医疗队一直在探索创新援助模式,比如通过带教、查房指导,让当地医生掌握扎实的功底。”吕淑珍信心满满地告诉记者,通过中国医疗队的援助,几年后尼泊尔落后的医疗状况肯定会有所改观。
一件玫红色纱丽 系紧中尼两国情
在吕淑珍的柜子里,珍藏着一件鲜艳的尼泊尔服装——纱丽。她将衣服拿起来在身上比划时,思绪总是不由得飞回尼泊尔,飞到自己曾经播洒过汗水的异国土地上。
在即将结束援外任务的前一天,吕淑珍忙着整理行李,电话铃声响起,话筒里传来耳鼻喉头颈外科的主任Dej焦急的声音:“吕医生,我需要帮助,有一个紧急手术需要您来做。”
吕淑珍放下正在整理的衣物,立即到医院手术室。原来患者面部有一个涉及下唇、皮肤肌肉粘膜和下颌骨等多个器官的巨大肿瘤,面部多个组织已经切除,由于缺损很大需要修复重建。手术持续了7个小时,直到下午3点半才结束,期间吕淑珍水米未进。
2013年4月,中央电视台前往录制节目,吕淑珍被作为优秀援外医生代表接受采访。然而在当天,Dej无法独自处理一台手术,需要吕淑珍的指导,为此吕淑珍毅然前往手术室而放弃了采访。时至今日,她依然认为,尽管此事留下了遗憾,但对自己的选择从不后悔。
正是中尼医生的互相信任,在两年援助中,他们结下浓厚友谊。临别时,Dej等医生眼里噙着泪花说:“明天你们就要走了,我们会非常想念的,谢谢两年来对我们的帮助。”Dej拿出一个小包裹,里面露出一件镶嵌着各种饰物的玫红色纱丽,这是他们全科人送给吕淑珍的礼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