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梦长风破浪 人生船医海扬帆
访邢台市眼科医院院长 国内著名中医眼科专家 张铭连转载《邢周报》专题报道 人生因为有了梦想,才有了为梦想而奋斗的历程;因为有了奋斗的历程,才有了精彩的人生! ——张铭连 如果疾病如海,医者就是渡船,仁心为桅、医术作帆;如果医术是海,人生就是航船,信仰立桅,梦想扬帆。当17岁的张铭连踏入医学高等学府的时候,做一名好医生,就成了他信仰的桅杆,22岁当上了中医眼科医生,光明梦便升起风帆,推动他的生命之船苦海济世、医海远航……医海勤遨游 术专业精追寻光明梦 即使坐在宽敞的办公室里,隔着宽大的桌子,戴着眼镜的院长张铭连也并不气场逼人,而是缓缓地散发着一种气息,混合着学者的书卷气和医生的职业气息,并非超脱凡俗,而是像田野里的庄稼,朴素而蓬勃。 张铭连来自农家。他的小学和中学时代都是在威县农村度过的,至今,用冻伤的手在砖块支起的水泥桌上写字的情景,仍让他记忆犹新。1978年,第一次高考差了12分,立志要圆大学梦的张铭连放弃了上中专的机会,选择复读,就是那时的班主任苏振宇的一句话,让他记了一辈子、用了一辈子:“气可鼓不可泄!”。住通铺、铺稻草、点油灯,啃窝头、就咸菜,一年的苦读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农民家庭出了个大学生。 因为小时候身体虚弱,经常感冒,有心思的张铭连便有了当一名医生的志向,报志愿的时候,一口气填写了三个医学院校,最终被河北新医大学(现河北医科大学)录取。 然而,从一名高中生,成为一名医生,那可不是简单的跨越,特别是要学通博大精深又的中医学,远比想象中更加晦涩枯燥,五年大学生活,陪伴张铭连的是《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等中医典籍,和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等西医理论。图书馆的书桌看见他写下一本本密密麻麻的笔记,宿舍楼道昏黄的灯光照见他为难解的问题苦思冥想。 张铭连把大学时代的自己比做一个牙牙学语的孩子,从整体观念到辨证论治、从阴阳五行到经络学说,逐字逐句地琢磨,一砖一瓦地构建头脑和心中的中医体系。他写道:“我有过百思不解的迷惑和彷徨,更有过顿悟后醍醐灌顶般的畅快淋漓,遨游在浩瀚的中医海洋,梦想始终将我照耀。” 1984年,22岁的张铭连怀着“一定要做一个好大夫”的朴素信念,走进邢台眼科医院,成为了一名中医眼科大夫。从学习医术到治病救人、从中医到中医眼科,张铭连的遨游进入了专业的海域、有了清晰的使命:“做一个光明使者,让更多的患者摆脱眼疾的困扰,看见缤纷多彩的美好世界”。迎着现实的劲风,梦想始终高扬风帆。 然而,这也意味着他迎来人生又一个挑战——面对眼疾,凭借五年对中医的学习理解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将中医理论和眼科学结合起来,这相当于又上一回医学院。怀着敬畏之心和青春热情,张铭连从学习使用眼科常见的诊疗仪器开始,从给老大夫当学徒开始,走上了他的医者生涯。所幸的是,他的勤勉与聪慧赢得了中医世家、国内著名中医眼科专家庞赞襄、庞万敏老师的青睐,收他为徒,悉心教诲。 可就是这个徒弟,居然嫌老师教得不过瘾,在跟着老师在临床中学习掌握眼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之外,他还借来了老师的藏书《审视瑶函》、《秘传眼科龙木论》、《目经大成》等古代中医经典著作,并拿出了大学练就的啃书功夫,博览、精读、做笔记,让中医传统理论指导自己的医疗实践,再在实践中不断体会和领悟。 说到这个,张铭连颇有心得,他说医院比大学可学的东西多了,除了有老师和书籍,实践中随处可学,抄药方可以研究用药,整理病例可以分析病情、学习诊疗,而最好的老师正是有疾患的病人,因为“医书是按照病写的,而病可不是按照医书得的”!给患者治病的过程正是医生学习提高的过程。因此,在张铭连心目中,“治病救人、防盲剔苦”可不是一个居高临下的自诩高尚的施恩,而是一种夙愿得偿回报终生老师的感恩。 张铭连常向人提起当年保定的一位患者,因原田氏综合征合并视神经炎的复杂眼病,没有了光感且眼球疼痛,四处求医无望之时,慕名来到了邢台眼科医院。张铭连为这个患者制定了周密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并根据病情变化不断调整,经过半个月的精心诊治护理,患者的视力直线上升到0.5,而且无任何不适症状,成为医院内外公认的一个奇迹。 医患握别的一刻,患者感激之情在手中传递,张铭连的心被深深震撼,是从未有过的欣慰与自豪,更是坚守一生的郑重与庄严,张铭连说:“在那一刻,光明梦彻底的照亮了我的人生,为人类的光明事业而奋斗,成了我的崇高信仰和毕生追求。”医船巧掌舵 中体西用高挂科研帆 无论西装革履站在高层学术讲坛上,还是身着白衣守在眼疾病人身旁,张铭连似乎都有一种魔力,让人不由自主地心生信服、信赖。在他的眼神里,不仅有学者的睿智、职业的严谨,还有医者的慈悲、信仰的光芒。 “人与人在工作上的差别,不只表现在工作时间做了什么,更表现在工作时间之外做了什么。”以时尚的眼光看,张铭连是一个乏味的人,没有娱乐、缺少情趣、不会享受生活,仿佛人生就是不知疲倦地工作,不是在工作之中,就是在对工作的学习和思考之中。 只有他自己知道,是做一名好医生的责任感,驱赶了人性的怠惰,使“学得更多、做得更好”成为一种习惯。在他的心中,杏林医海,神奇壮美,自有风景无限! 尽情遨游是畅快的,然而,事业赋予他的使命远不止如此。由于业务能力突出,医院把重要临床科室——中医眼科主任的担子交给了31岁的张铭连,优秀的人之所以能有卓越的成就,是因为他对自己有要求。在张铭连心目中,这个科主任,就是要医术最好,别人不能看好的病,自己要能;这个中医眼科,就是要能力最强,别的医院不能达到的水平,这里要能! 同赴梦想的,不再是一个人,而是一船人!左手是临床实践,右手是继承与创新,对医学与诊疗几近痴迷的张铭连掌起舵来,高扬的定是科研风帆。 科研是有心人的事业,课题来自临床、研究结合临床、成果用于临床,源头活水,中医眼科的创新研究,潺潺不息。1995年,从同一个村庄陆续来了许多症状相同的病人,且多是老人和孩子,在积极诊治的同时,科里的大夫们警觉起来,一边向上级报告,一边配合有关部门调查,最终确定为水污染引起的甲醇慢性中毒,随即展开深入研究,观察病人临床表现、分析总结治疗方法、随访治疗效果,发表了“慢性甲醇中毒性视神经病变的临床研究”系列论文,获得省科技进步奖,被业内认为填补了该研究领域的国内外空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多年来,张铭连和他的团队发表的200余篇论文全部来自临床一线,并对医疗实践给予了有益的指导。 科研是思想、思路和方法。张铭连的中医眼科临床科研思路,就是八个字:“中体西用、继承创新。”中医为体,西医为用,在诊疗上坚持“能中不西、先中后西,中西医结合”的原则。以中医眼科理论为指导、用现代医学先进技术作支撑,打造中医特色眼科。 清朝末年庞氏中医眼科距今已有130余年,作为庞氏第五代传人,张铭连在继承其“目病多郁”、“热性眼病与杂性眼病辨治规律”、“目脏相关学说”理论基础上,积极拓宽中医眼科望诊理论,在传统中医眼科望五轮、八廓的基础上,利用现代仪器,延伸中医眼科望诊至神膏、目络、视衣,逐步形成了中医四诊结合现代诊断技术,并作为中医药治疗疑难眼病进行科研、判定疗效的标准。 沿着这种思路,张铭连创立了“目络瘀阻”的论点,丰富了中医眼科对缺血性眼病的认识,并研制了“活血通络颗粒”等6种中药制剂,在临床应用于治疗视网膜动脉阻塞、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等缺血性眼病方面获得了显著疗效,其“活血通络颗粒的研制及治疗缺血性眼病应用研究”获2012年河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在治疗视神经萎缩、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黄斑变性等疑难眼病方面,中西医结合疗法也都取得了成功突破。如针对Vogt-小柳-原田氏病,在急性期用皮质激素冲击疗法,中晚期以中药滋阴清热降火为原则,疗效理想。 科研之帆,不断把张铭连推向事业的潮头。38岁,被省政府命名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42岁,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45岁,被河北省委命名为“第五批省管优秀专家”;46岁被评为“河北省首届名中医”、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十一五”重点中医专科带头人。近年又当选省第八次党代会代表、省十二届人大代表。 张铭连认为自己只是一个舵手,是医海之潮、集体之船把他托载,中医眼科才能乘风破浪,远航在千帆之前。他和他的团队前后有6项成果获省科技进步二、三等奖、2项获国家发明专利,他本人发表论文70余篇;他们创建了“河北省中医眼科研究所”和“河北省眼科学重点实验室”,奠定了邢台眼科医院在全国眼科界的重要地位;中医眼科已经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重点学科、临床重点专科。舰队勇领军 心系身当事业长风行 在眼科医院,医生和护士们看到的院长张铭连有两种形象,一个是医生,穿着白大褂出诊、会诊;一个是老师,带学生、讲课题——不止于他的学科内带的7个研究生以及几百个进修生、实习生,医院更多的年轻人都听过他的课,讲的是如何当一名好医生。 好医生应该是高尚医德的示范者、精湛医技的引领者、良好医风的践行者。他告诉他们,你用什么行医,就会抵达什么样的境界:以力(技术)、以脑、以心、以生命。他要求他们,先用心!用诚心、决心、恒心工作学习,头脑才能开动,医术才能长进;用细心、专心、耐心,为患者服务,所学才得所用,医者才有价值。 用脑终生思考、用心时时为念,毕生服务患者,这不就是在拿生命行医吗?做院领导十多年来,张铭连始终坚持和大家一样上班签到,坚守在医疗和科研一线,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他要把自己融入这里,化为一剂强心壮骨的丹药,让整个医院都焕发成一个有灵魂与血肉的生命,仁心巧手,大医至诚。 这不再是一只船,而是一个浩荡的舰队,领军在前,信仰依旧是不变的航标,温文谦和的张铭连要带给大家的,却是一个让人心沸腾的前景,一段波澜壮阔的航程。 南有中山、北有同仁、这中间就要属咱邢台眼科!2008年,张铭连明确提出了“中原领先、国内一流、国际接轨”的奋斗目标,带领全院续写百年老院的新辉煌。 名院怎么建?当然是从育名医、建名科做起。几年来,经过引进和培养,已经拥有医学博士4人、硕士研究生导师4人、硕士96人,高级职称者143人,出现一批国家级知名专家,有其中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贴专家、2人为省管优秀专家、有16人担任国家、省学术机构理事、委员等,10人担任眼科医学核心期刊副主编、编委。 这些技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形成了结构合理、医术高超的学科建设梯队,打造了以眼科为重点,口腔科和耳鼻喉科为特色的技术和学科优势。除中医眼科外,眼科为“河北省重点学科”,耳鼻喉科为“河北省重点发展学科”,口腔科为邢台市重点学科。 科研之帆引领了“科技兴院”的航线!医院先后获得省级科技进步奖19项,其中获得河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开展新技术、新项目200余项;立项课题30余项,其中包括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填补了市级医疗机构空白。 2011年,医院举办中国第一届国际眼科学术研讨会,360多名国际国内专家学者到会,开全省眼科国际学术交流之先河。今年6月28日,由邢台眼科医院与首都医科大学眼科学院共建的河北省眼科学重点实验室,通过专家现场论证,成为全省唯一的眼科学重点实验室。 一群心怀坚定信念、手持精湛技术的人,一批科研能力、医疗实力强大的学科专科,使医院服务患者的能力提升到新的水平,年门诊量达40万余人次,接纳年住院患者2万余人次,可完成手术3万余例。今年上半年,医院完成门(急)诊量同比增长21.7%;住院手术人次增长8.8%;入院与出院诊断符合率、手术前后诊断符合率均在99%以上。 硬件过硬了、技术过硬了,实力过硬了,张铭连的内心却始终有柔软的地方,那便是百年老院“防盲剔苦、慈怀济世”的人文情怀。“但愿世间人无病、何惜架上药生尘”。医院的患者80%来自农村,大医治未病,张铭连致力于建立一个“少得病、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的医疗服务模式,常年组织知名眼科专家到偏远、贫困地区、学校、企事业单位和社区开展巡诊义诊和预防疾病讲座活动;为方便患者就医,建立了电话、现场、网络一体的预约模式;为减少患者等待时间,实行 “一卡通”就诊,实现挂号、收费、检查、治疗一体化。同时,派医生到基层卫生院、边远落后地区进行对口支援,开展“百万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工程”、“瑞霖眼科临床救治(狮子)基金”、“‘微笑列车’唇腭裂修复慈善项目”,年均为特困患者减免医疗费用达100余万元。 医生、老师、学者、院长,身兼数职的张铭连时时刻刻在这些角色之间转换,从诊断一个病例到完成一个课题,从审一篇学生论文到培养年轻人才,从提高职工待遇到全院经营发展、从思考中医眼科的传承与创新到思考百年老院的品牌建设…… 没错,身为领军人,就必须这样心牵系、身担当。如果问张铭连现在最想做的事是什么,他一定会说,远的就是以一流的实力创一流的品牌,就是为百年老院做百年大计。说近点、具体点呢?那就是创建卫生部“三级甲等眼科医院”、加强重点专科、学科和实验室建设、做好一系列的研究课题等等等等。再追问,他就该笑了,那是件全院都盼着的大喜事——明年五一,百年老院将迎来乔迁之喜,一座占地183亩、800张床位的现代化、花园式、世界一流眼专科医院将正式落成,在邢台向世界焕发光彩。 那个时候,张铭连唯一的休闲活动——早上走步上班,便会有了新的路线,一样的锻炼与思考,不一样的风景与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