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眼科医院院长张铭连:振兴百年名院
                           ----最具领导力的中国医院院长先进事迹
 
 
引文:专科医院要突出三个字,“专、精、特”。围绕着这个三个字,张铭连开启了“眼科大而全,专科专而精”的发展模式。
 
清光绪30年(1904年),在广袤的冀南大平原上,中国最早的眼科专科医院诞生;解放战争时期,刘伯承携一身硝烟在邓小平陪同下走进这里;此后,华北局书记薄一波批拨专款购买了这所医院;新中国成立后,这里第一次成功地为一位农民患者做角膜移植,轰动全国……
河北省邢台市,这座古老的城市不仅诞生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眼科医生扁鹊,还孕育了一所百年名院——河北省眼科医院。110年的光阴,留下的是老旧照片、残缺围墙还有一代代奋战在“防盲剔苦”一线的行业精英。刚过知天命之年的张铭连,已是国内知名眼科专家,同时,还是河北省眼科医院的掌舵者。
2008年,张铭连被任命为河北省眼科医院院长。面对这所百年老院,张铭连深感担子沉重。历史意味着过去的辉煌,也意味着对未来领导者的巨大挑战。在日益加剧的竞争环境下实现医院再次跨越发展的“振兴梦”,是全院职工的梦想,也是张铭连的使命。为此,他确立了“南学中山眼科、北学同仁眼科”的工作思路和“中原领先、国内一流、与国际接轨”的奋斗目标。
确定了思路和目标后,张铭连就带领全体员工大干起来。专科医院要突出三个字,“专、精、特”。张铭连说:“专就是在眼科这个专科里头把亚专业分的更细;精就是在细分专科后把它们做的更深,更透;特就是要做出专科医院的特色,要有技术上的特色和学术上的特色。”围绕着这个三个字,张铭连开启了“眼科大而全,专科专而精”的发展模式。而最能代表这种发展思路的就是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中医眼科。
 
中医眼科:名科树名院
河北省眼科医院中医眼科萌芽于清朝末年庞氏中医眼科,张铭连正是庞氏第5代传人。学中医出身的张铭连,师从名医后迅速在科研和工作业绩上取得了非凡成就。1993年,31岁的张铭连被破格提拔为中医眼科主任,从此,中医眼科的命运就和张铭连紧密联系起来。2003年,张铭连被任命为副院长,全面接管医院业务工作,中医眼科迅速发展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建设单位。2008年担任院长伊始,张铭连提出了“育名医、创名科、建名院”的三名发展战略,同时,这也是中医眼科的发展战略。
张铭连发展中医眼科的思路是八个字:“中体西用、继承创新”。中医为体,西医为用,在诊疗上坚持“能中不西、先中后西、中西结合”的原则,以中医眼科理论为指导、用现代医学先进技术作支撑,打造中医特色眼科。中医的整体观念、复方治疗、辨证施治都是目前西医学习的地方。张铭连说,毛主席也有八个字,“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古为今用就是发扬中国传统医学并不断创新。洋为中用就是把西医的先进技术引进过来,为中医所用,充分助力中医发挥自身优势。”
按照既定政策,中医眼科发展中既重视继承中医传统理论,又利用现代医学技术进一步拓展中医眼科的诊疗领域。张铭连在继承国内著名中医眼科名家庞赞襄、庞万敏的“目病多郁”、“热性眼病与杂性眼病辨治规律”、“目脏相关学说”等传统理论基础上,利用现代科学仪器眼底血管造影、视野、视觉电生理和OCT等,延伸中医眼科望诊至神膏、目络、视衣,逐步形成了中医四诊结合现代诊断技术,并作为中医药治疗疑难眼病进行科研、判定疗效的标准。
作为专家型院长,张铭连十分重视医院的学术和科研发展。“老百姓不关心学术问题,只关心能不能看好病。”张铭连说,“能看好病还不够,医院品牌的树立要看学术和科研水平。业内人士注重的是医院学术水平,看谁发表的论文质量好,谁科研搞得好,谁承担国家课题多。”在此思想指导下,张铭连带领中医眼科长期开展科研项目。自1995年开展“慢性甲醇中毒性视神经病变的临床研究”,填补了该项研究的国内外空白,2012年“活血通络颗粒的研制及治疗缺血性眼病应用研究”获河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14年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获支持资金159万元,实现了邢台市和全省眼科医院在国家级自然科学基础性研究科研项目上“零”的突破,科研成果不断把中医眼科推向科学的潮头。近年来,医院在全国眼科学术年会上连续5届交流学术论文位居全国眼科医疗机构中前三名。
从设立之初的12张病床,到现在的65张,从过去的数位医护人员到现在的30余名,中医眼科的发展是医院发展的缩影。从邢台市最年轻的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到“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和学科带头人”,张铭连个人的荣誉始终伴随着中医眼科的壮大。近年来,中医眼科先后被评为国家“十二五”重点中医专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和重点学科建设单位。“我们下一步将更好地发展中医眼科,以点带面、树立标杆,推动全院发展。”张铭连说。
 
人才培养:无不用之人
“临床医疗上的管理,以患者为中心;医院内部管理,以医生为中心,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张铭连深知人才对医院发展的重要性,因此,他看中的是员工的长处,而不是短处。“用其所长,无不用之人;用其所短,无可用之人。”张铭连说。
患者都愿意找专家、找主任。为了赢得患者的信赖,他就花大力气培养名医大家。在张铭连看来,名医是“三名”战略的关键。名医应该从读经典,拜名师,多临床,善悟性,强医德等方面来培养。“通过名医树立名院形象,形成社会认同,依靠名科科建名院,依靠名院育名医,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形成良性互动机制。”
上任以来,张铭连始终把人才培养视为全院工作的重中之重,为医院确立了科有特色,人有专长的学科发展方向,靠人才专长形成技术特色,靠技术特色形成优势专科,真正形成一专多能的发展格局。在人才的培养和管理上,张铭连主要抓两个重点。
一是采取“引进来,送出去”的办法,多渠道培养人才。张铭连鼓励和带领各学科带头人多次到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进修深造。后备学科带头人和学科骨干则经常到北京同仁医院、北京协和医院和中山眼科中心等国内一流医院进修学习。同时,还聘请国内外48名知名专家为特聘专家,帮助提高医院人才的科研能力、创新精神和学术水平。
二是对优秀青年医生的选拔培养。注重提高他们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重点培养他们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学术作风。特别是把具有研究生学历、五年以上临床工作经验的优秀青年医师作为学科后备人才重点强化培养,并充分发挥老专家的传帮带作用,全面提高眼科技术水平,形成合理人才梯队。
近年来,经过引进和培养,医院已经拥有医学博士4人、硕士研究生导师4人、硕士96人,高级职称者143人,其中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这些技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形成了结构合理、技术高超的学科建设梯队,打造了以眼科为重点,口腔科和耳鼻喉科为特色的技术和学科优势。
人兴则院兴,人强则院强。张铭连以人才为基石的“振兴梦”初见成效。2009~2013的五年间,医院年门诊量由30.7万人次增长到49.3万人次,增长率60.6%;年住院患者由1.3万余人次增长至1.99万如人次,增长率53%;总手术由1.86万余例增长至2.63万余例,增长率41.2%。
2014年10月,占地183亩、建筑面积8.7万平方米、设计床位800张,国内规模最大的全新专科眼科医院投入使用。接受本刊采访的当天,张铭连还在老院区出了专家门诊,这个习惯多年未变。不久之后,他的工作地也将搬进新院区。110年,新的起点,这位专家型院长意气奋发,必将带领他的医院远航。
 
  
  引文:专科医院要突出三个字,“专、精、特”。围绕着这个三个字,张铭连开启了“眼科大而全,专科专而精”的发展模式。
清光绪30年(1904年),在广袤的冀南大平原上,中国最早的眼科专科医院诞生;解放战争时期,刘伯承携一身硝烟在邓小平陪同下走进这里;此后,华北局书记薄一波批拨专款购买了这所医院;新中国成立后,这里第一次成功地为一位农民患者做角膜移植,轰动全国……
河北省邢台市,这座古老的城市不仅诞生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眼科医生扁鹊,还孕育了一所百年名院——河北省眼科医院。110年的光阴,留下的是老旧照片、残缺围墙还有一代代奋战在“防盲剔苦”一线的行业精英。刚过知天命之年的张铭连,已是国内知名眼科专家,同时,还是河北省眼科医院的掌舵者。
2008年,张铭连被任命为河北省眼科医院院长。面对这所百年老院,张铭连深感担子沉重。历史意味着过去的辉煌,也意味着对未来领导者的巨大挑战。在日益加剧的竞争环境下实现医院再次跨越发展的“振兴梦”,是全院职工的梦想,也是张铭连的使命。为此,他确立了“南学中山眼科、北学同仁眼科”的工作思路和“中原领先、国内一流、与国际接轨”的奋斗目标。
确定了思路和目标后,张铭连就带领全体员工大干起来。专科医院要突出三个字,“专、精、特”。张铭连说:“专就是在眼科这个专科里头把亚专业分的更细;精就是在细分专科后把它们做的更深,更透;特就是要做出专科医院的特色,要有技术上的特色和学术上的特色。”围绕着这个三个字,张铭连开启了“眼科大而全,专科专而精”的发展模式。而最能代表这种发展思路的就是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中医眼科。
中医眼科:名科树名院
河北省眼科医院中医眼科萌芽于清朝末年庞氏中医眼科,张铭连正是庞氏第5代传人。学中医出身的张铭连,师从名医后迅速在科研和工作业绩上取得了非凡成就。1993年,31岁的张铭连被破格提拔为中医眼科主任,从此,中医眼科的命运就和张铭连紧密联系起来。2003年,张铭连被任命为副院长,全面接管医院业务工作,中医眼科迅速发展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建设单位。2008年担任院长伊始,张铭连提出了“育名医、创名科、建名院”的三名发展战略,同时,这也是中医眼科的发展战略。
张铭连发展中医眼科的思路是八个字:“中体西用、继承创新”。中医为体,西医为用,在诊疗上坚持“能中不西、先中后西、中西结合”的原则,以中医眼科理论为指导、用现代医学先进技术作支撑,打造中医特色眼科。中医的整体观念、复方治疗、辨证施治都是目前西医学习的地方。张铭连说,毛主席也有八个字,“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古为今用就是发扬中国传统医学并不断创新。洋为中用就是把西医的先进技术引进过来,为中医所用,充分助力中医发挥自身优势。”
按照既定政策,中医眼科发展中既重视继承中医传统理论,又利用现代医学技术进一步拓展中医眼科的诊疗领域。张铭连在继承国内著名中医眼科名家庞赞襄、庞万敏的“目病多郁”、“热性眼病与杂性眼病辨治规律”、“目脏相关学说”等传统理论基础上,利用现代科学仪器眼底血管造影、视野、视觉电生理和OCT等,延伸中医眼科望诊至神膏、目络、视衣,逐步形成了中医四诊结合现代诊断技术,并作为中医药治疗疑难眼病进行科研、判定疗效的标准。
作为专家型院长,张铭连十分重视医院的学术和科研发展。“老百姓不关心学术问题,只关心能不能看好病。”张铭连说,“能看好病还不够,医院品牌的树立要看学术和科研水平。业内人士注重的是医院学术水平,看谁发表的论文质量好,谁科研搞得好,谁承担国家课题多。”在此思想指导下,张铭连带领中医眼科长期开展科研项目。自1995年开展“慢性甲醇中毒性视神经病变的临床研究”,填补了该项研究的国内外空白,2012年“活血通络颗粒的研制及治疗缺血性眼病应用研究”获河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14年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获支持资金159万元,实现了邢台市和全省眼科医院在国家级自然科学基础性研究科研项目上“零”的突破,科研成果不断把中医眼科推向科学的潮头。近年来,医院在全国眼科学术年会上连续5届交流学术论文位居全国眼科医疗机构中前三名。
从设立之初的12张病床,到现在的65张,从过去的数位医护人员到现在的30余名,中医眼科的发展是医院发展的缩影。从邢台市最年轻的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到“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和学科带头人”,张铭连个人的荣誉始终伴随着中医眼科的壮大。近年来,中医眼科先后被评为国家“十二五”重点中医专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和重点学科建设单位。“我们下一步将更好地发展中医眼科,以点带面、树立标杆,推动全院发展。”张铭连说。
人才培养:无不用之人
“临床医疗上的管理,以患者为中心;医院内部管理,以医生为中心,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张铭连深知人才对医院发展的重要性,因此,他看中的是员工的长处,而不是短处。“用其所长,无不用之人;用其所短,无可用之人。”张铭连说。
患者都愿意找专家、找主任。为了赢得患者的信赖,他就花大力气培养名医大家。在张铭连看来,名医是“三名”战略的关键。名医应该从读经典,拜名师,多临床,善悟性,强医德等方面来培养。“通过名医树立名院形象,形成社会认同,依靠名科科建名院,依靠名院育名医,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形成良性互动机制。”
上任以来,张铭连始终把人才培养视为全院工作的重中之重,为医院确立了科有特色,人有专长的学科发展方向,靠人才专长形成技术特色,靠技术特色形成优势专科,真正形成一专多能的发展格局。在人才的培养和管理上,张铭连主要抓两个重点。
一是采取“引进来,送出去”的办法,多渠道培养人才。张铭连鼓励和带领各学科带头人多次到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进修深造。后备学科带头人和学科骨干则经常到北京同仁医院、北京协和医院和中山眼科中心等国内一流医院进修学习。同时,还聘请国内外48名知名专家为特聘专家,帮助提高医院人才的科研能力、创新精神和学术水平。
二是对优秀青年医生的选拔培养。注重提高他们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重点培养他们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学术作风。特别是把具有研究生学历、五年以上临床工作经验的优秀青年医师作为学科后备人才重点强化培养,并充分发挥老专家的传帮带作用,全面提高眼科技术水平,形成合理人才梯队。
近年来,经过引进和培养,医院已经拥有医学博士4人、硕士研究生导师4人、硕士96人,高级职称者143人,其中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这些技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形成了结构合理、技术高超的学科建设梯队,打造了以眼科为重点,口腔科和耳鼻喉科为特色的技术和学科优势。
人兴则院兴,人强则院强。张铭连以人才为基石的“振兴梦”初见成效。2009~2013的五年间,医院年门诊量由30.7万人次增长到49.3万人次,增长率60.6%;年住院患者由1.3万余人次增长至1.99万如人次,增长率53%;总手术由1.86万余例增长至2.63万余例,增长率41.2%。
2014年10月,占地183亩、建筑面积8.7万平方米、设计床位800张,国内规模最大的全新专科眼科医院投入使用。接受本刊采访的当天,张铭连还在老院区出了专家门诊,这个习惯多年未变。不久之后,他的工作地也将搬进新院区。110年,新的起点,这位专家型院长意气奋发,必将带领他的医院远航。



